郑和舰队究竟有多强
有人说就是从明朝开始实行了“海禁”导致后来的清朝也闭关锁国,这就是使得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实,明朝虽然实行了海禁,但是并没有彻彻底底地与外界失去联系,甚至就是在明朝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远洋航海,那就是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的祖师爷郑和
郑和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郑和远洋的时候,西方英雄哥伦布不知道还在哪个娘胎里。郑和舰队的强大,不是我们自己吹的,这是举世公认的。在《郑和碑记》记载:“藩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者剿灭之”
郑和舰队的世界之最
郑和舰队在当时乃至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都保持着三项世界之最:首先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海上舰队,这项记录还是明朝人自己郑成功打破的。其次郑和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最先进的航海技术。郑和舰队的主力舰“宝船”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宝船共分8层。整个船只的排水量2500多吨。
郑和舰队与400年后的英国舰队
最后,郑和舰队还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洋舰队。根据记载,郑和每次下海巡洋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大大小小的船只200余艘。但你可知道400年后的英国舰队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开始只有4000人,后来才陆续增加到了19000人。这和郑和舰队的27000人差距还是很大。
郑和之强大,明朝之威威
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看出一股霹雳天下的气势。藩王之不恭者生擒之,想当年汉朝大将陈汤挑着匈奴单于的首级高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与郑和二者可谓异曲同工之狠。我们透过郑和舰队的强大,可以看出明王朝的硬气!
为什么明朝的郑和舰队能无敌于世界
中国背靠大山,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朝大海,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如今海洋局势日益重要,而中国的海上发展虽然几经曲折,但依然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海洋力量的强大,自古而然,且不论军事力量,曾经郑和船队的后勤准备也足以津津称道。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长达二到三年,人数多达二万七八千人。知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会不会挨俄?船员都有生老病死,他们是否配备有专门医生?郑和船队的减员情况如何?途经国家和地区的各种食物他们是否有福享受?
首先来看看,郑和船队是否有严重的减员情况?
郑和船队的疾病减员情况
郑和既然带出去很多人,也要有能力全部带回来。曾经就有朝中大臣拿此事诟病郑和。在郑和下西洋事后30年,朝中车驾郎中刘大夏反对郑和下西洋政策,提及“三保下西洋,费钱粮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于国家何益”。说明总的减员很多,但其中许多是战斗或船只漂离失踪等非疾病减员。
而且有关疾病减员的情况,史籍记载不多。据《冶诚客、蛇珠》载“永乐中(1403~ 1424)下洋一兵,病疟殆死,舟人欲弃海中,舟师与有旧,乞于众,予锡釜衣粮之属,留之岛上。甫登岛,为大雨淋漓而愈,遂觅嵌岩居焉。岛多柔草佳木,百鸟巢其中,兵取鸟卵为食,旬月体充”。有个船员得了疟疾,会传染,船员说直接扔海里,但是考虑到旧情,船长还是给了他一些生活必须品,把他留在岛上。后来,该兵在岛上生活一年多,海船回归路经该岛将其带回。可见,郑和船队亦遇到“疟疾”之类疾病的危害,但是尚未见有因各种疾病大量减员的记载。
那么,如果遇到疟疾之外其他的疾病,郑和船队又该如何应对呢?
郑和船队的医药人员和工作情况
根据《郑和家谱》、《派涯胜览》的记载,郑和船队下西洋配有医官、医士108余名,大约平均10名乘员有1名医官或医士。而在当时的明代军队中,每10万人才配医生4名,水师及海船中在此以前尚未见有编配医生的记载。所以,这个医疗保障在这里,出海的忧患就减少一大半。而且这个能带得出去的医疗分队,其水平也是过硬的。
看看这些医官、医士的来源:一是由明太医院派出;二是从民间良医中应征招募,医术较高。例如,陈以诚医官,据《嘉兴府志》载”陈以诚,善诗画,尤精于医。永乐间,应选隶太医院,累从中使郑和往西洋诸国,归摇院判”。太医院的相当于科班出身,水平精湛。而民间挑选上来的,则医治门路较广,见多识广,对疑难杂症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对付海上突发的疾病也有帮助。
另外,医生的课余修养还挺高。匡愚医士为常熟人,出身世代医家。永乐三年至七年,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在诊务之暇对西洋九国山川形胜进行考察记录,绘成画册,名《华夷胜览》。可见郑和船队的医药人员是得到特别加强的,在古代航海医学历史上是无前例的。
郑和船队众多的医药人员担负多种任务。一是为“出使人员防病治病”。二是为所到达西洋各国居民防病治病,以此作为和平交往的手段之一。据清代康熙时修撰的《台湾府志》所载“药水”条称:在风山县淡水社,相传明太监王三保投药于水中令当地染病者入水沐浴而治疗”。不仅为自己的船员看病,还为当地的民众治疗疾病。不愧我泱泱大国之子民,亲人爱民之传统远播四海。
不过除了高超的医疗团队的医疗和水平,等到疾病来了才治愈,毕竟只是下下策整个船队在疾病健康方面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预防,做好平时的生活、卫生、饮食工作。
郑和船队的卫生条件
由于明代造船业已发展到中国古代造船的相当高峰,郑和船队的“宝船” (有106艘之多)”体势巍然巨无与敌”有记载宝船44丈,宽8丈(与目前量度的关系待考实)。英国学者李约瑟和米尔斯推测为3100吨,载重量在2500吨以上,如是,则较半个世纪后哥伦布船队最大的圣 · 玛利亚号排水2330吨更大,达到“每船有四层甲板,满载士卒,马匹蓄之底层,舱室客厅设之高处,华丽而舒适“。这样,客观上有利于航行中的生活卫生,从而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甲板的设置
郑和船队的生活条件
明代自1386 年至1414年是该朝国力鼎盛时期。因此,出使人员的待遇较优厚。“对启军粮赏、盐酱茶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给”。从制度上保证了给养的落实。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中有4次以江苏太仓刘家港为出发港。刘家港是当时国内主要的航海基地,腹地广阔,物产丰富,又是南粮北调的中转地,出使官军的粮株给养都能在此补给配齐,保证了船队食品的充足供应。
如今的刘家港
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的船只有水柜贮水供日常生活饮用。在广阔的海上淡水的补给是非常重要的。而整个船队则配有水船运送淡水补给。在沿途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汉吸取淡水,水船载运积储食储,以备用度《西洋番国志》。
并且海船设有厨房和食品舱,说明已具备熟食和热饮的条件。硬件设施的配备都很到位。
说到和沿岸人的交流,郑和船队出使西洋,西洋各国,语言各异,船队在航海中主要使用何种外交语言?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迎胜指出:郑和船队在海外使用的主要外交语言是波斯语。
郑和在率船队第二次出洋路过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 曾经对当地佛寺布施,并立有碑记,这块锡兰山碑现在保存在科伦坡国立博物馆。在锡兰山碑的铭文中,除了汉文以外,还有波斯文和泰米尔文。这让人颇感费解,因为中古时代,斯里兰卡与穆斯林世界交往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斯里兰卡并非穆斯林国家,也不属于波斯语区,因此锡兰山碑上使用波斯文令人难以理解。
刘迎胜对这一谜团进行了探索。他指出,三种文字合璧的锡兰山碑其实是在郑和出航前就制作完成,制碑地点应该就是在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可见,波斯语和泰米尔语是郑和船队使用的主要外交语言。而史料中,明代使臣对海外一些事物的描述,也明显是从波斯语音译而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所以,当时当时郑和船队应该也配备有精通波斯语的学者,或者说是外国友人,有待进一步探讨。
郑和船队的丰富食物
根据曾随郑和远航的况珍在《西洋番国志》所附,敕书中的记载,郑和船队出洋饮食之准备有如下:
(一) 船上可以养牲畜,可以种植蔬菜,可以储存大量淡水。
郑和船队行经之地多在热带,即使在冬季腊月,温度也多高于20摄氏度,为持续预防食物腐致变质,载运上船的食物除可趁新鲜食用者外,大多必须是经得起存放。
明初之时,食品加工方法已能处理保鲜期短暂的食物,例如将肉类、水产、蔬莱以盐、酱、醋、酒糟腌制,或烟熏、晒干。将水果曝晒成果脯,或以蜜、糖渍,或用火焙。因此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应当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以及醋、蜜、糖等调料。但是就像美国大兵抱怨经常吃罐头没有营养一样,我们的船员总不能吃腌制食物,还需要生鲜食材来补充能量。
途经东南亚各国
郑和船队出海之后,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按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 白图泰在《游记》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莱、生姜,提供日常食用。然而,船上的产量毕竟有限。大量的新鲜蔬果、肉类及饮用水,势必待上岸时补给,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正如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所述“缺其食饮,则劳困弗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湾,汲汲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粮舟者,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二)偶尔还可以用鹿、兔、骆驼肉来改善生活
马欢随郑和船队下西洋,将行旅见闻记录成书,于1416年完成《流涯胜览》,记录了郑和船队途经中南半岛(占城),马来半岛(满刺加),爪哇岛,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旧港),锡兰岛、印度半岛(小葛兰、柯枝、古里),马尔代夫群岛,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很多地方的地理、气候、宗教、习俗及物产品等。从中我们发现郑和船队”很有口福”、一一品尝不同国度的各类食物。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除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锡兰等地,多信奉回教,所以吃的肉类只有鸡肉、羊肉。猪的记录只在占城,以及中国人聚居的爪哇等地,比较特别的是古里还有兔、鹿,祖法儿有骆驼肉。乳类及奶酪不是很普及,只见于苏门答腊、锡兰及古里。
(三)各式各样的水果必不可少
现在很多人出去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美食。很多人去东南亚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访热带水果,而我们郑和船队的船员,也是很有口福。
中南半岛等四季草木常青之地,应该生产有各样品种,但《滚涯胜览》中却只提到芥菜一种。这或由于芥菜是马欢所熟悉的,或由于芥菜的生产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较多,不仅可供新鲜食用,且可掩制成酸莱、雪里红、梅干菜类,其它叶菜类,未尽可供加工之用,
水果类在爪哇、马来半岛及印度半岛等地区主要为椰子、芭蕉、甘蔗、西瓜等,还有一些是热带特产的水果。
郑和船队人丁众多,督导饮食制备、调度食勤庶务人力、靠岸时补给采购以及食品保鲜贮存等,皆需庞大的管理作业。
粮食供应以维持数万船员健康的体魄,方得完成七次长程远航的壮举,更是艰巨的挑战任务。
食物充足、身体健康,这是保障船员出海的最基本条件,当然,船员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值得我们挖掘的。也许,他们出行之前,和我们一样,心中有星辰大海,也许,他们也在期待异国他乡的神秘,总之,他们出发了,也成功地创造了历史,值得后人好好挖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苏胡《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海上吃什么》,《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9期。
2,金陵《郑和船队在海外吃什么》,《食史轶闻》
3,李光冀《郑和船队在海上吃什么》,《传奇》,
4,颜夏梅,董孝厚《有关郑和船队医疗保健的史料记载》,《航海医学史》,1995年2月第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