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偏肺病毒的病例在今年春天激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充满了最容易受到这些感染的幼儿和老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Hmpv在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为43%,迄今为止,全球仍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防治这种呼吸道感染。人类偏肺病毒引发的疾病并不严重,在没有监测确诊方法前,我们一般用普通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来描述它。人类偏肺病毒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因为绝大部分感染者并不需要。全人类的健康是一个共同体,既然美国已经出现了远高出往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那么我国在未来出现类似疫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国内出现偏肺病毒感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近期,美国疾控中心的一篇报道把又一个呼吸道病毒带入了大家的视线:
人类偏肺病毒(或HMPV)的病例在今年春天激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充满了最容易受到这些感染的幼儿和老人。在3月中旬的高峰期,近11%的测试样本HMPV监测阳性,这个数字比大流行前的平均季节性高峰期7%的测试阳性率高出约36%。
(资料图片)
有研究显示,Hmp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罪魁祸首”,人体感染后只会产生微弱或不完全的免疫保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Hmpv在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为43%,迄今为止,全球仍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防治这种呼吸道感染。
乍一看不禁心头一紧,如此高的感染率,又如此高的死亡率,还没有疫苗和药物,这不是比新冠厉害多了?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不对啊,按照这个死亡率,现在的美国人岂不是已经哀鸿遍野,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坟墓了?
来查查一下人类偏肺病毒(或HMPV)的老底。
“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为43%”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为43%”是个非常惊悚的结果,同样奇怪的,还有这个“感染100天后”。100天死亡率一般是描述癌症这类严重疾病的,急性传染病病程短的一两天,长的几周,要么死亡,要么痊愈,几乎不会去描述长期的死亡率。文献检索一圈,很容易就查到了出处,很可能源自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血液骨髓移植)杂志2013年的这篇文章。死亡率确实是43%,但是观察对象是造血细胞移植术后受者这种极为脆弱,本来100天内死亡率就很高的人群。结合上下文,准确意思应该是:在对造血细胞移植术后受者的观察中,HMP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疾病100天的死亡率都是43%。数据是真的,但是单独切出这个吸引眼球的结果,有意无意间隐去了所观察的对象是接受过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晚期患者,就是耍流氓了。
人类偏肺病毒不是新出现的病原。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是2001年首次被发现的一种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它是在荷兰一个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普查时被首次分离出来的。hMPV 的发现填补了导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病原体谱中长期存在的空白。在hMPV被发现之前,人类已知的导致儿童LRTI的常见病毒只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但是,这些病毒并不能解释所有的LRTI病例。hMPV 的发现,解释了此前未明原因的约5-10%的儿童LRTI病例,这为这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就是说,这种病毒的发现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发明检测方法之前,这种病毒很可能已经人类共存了很久很久。
人类偏肺病毒引发的疾病并不严重,在没有监测确诊方法前,我们一般用普通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来描述它。
人偏肺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它主要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后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天。发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鼻塞、流涕、低烧等症状,大部分症状会在1-2周内消失。这种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人,但主要侵袭儿童、老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患者大多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导致肺炎、支气管炎或其他下呼吸道疾病。
人类偏肺病毒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因为绝大部分感染者并不需要。
人类偏肺病毒从首次发现到现在也二十多年了,为什么没有疫苗和特异性药物呢?最大的可能性是:没有市场,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研发病毒疫苗和药物,需要的投入资金是以亿来计算,研发周期是以年来计算的。新冠疫苗和药物,全球投入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天文数字的资金干了3年,现在的效果都差强人意。对于人类偏肺病毒这种症状不严重的“冷门”病毒来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把疫苗和药物研发出来了,很可能也没有多少市场。实际上,只有症状又严重,传播又广泛的病毒性疾病才有疫苗或者药物,比如流感、麻疹,其他大部分的病毒性疾病,都是没有疫苗或者特效药物的。
没必要恐慌,也不应该轻视
人类偏肺病毒准确的死亡率是多少呢?2020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论文提到:在5岁以下儿童中,2018年有超过1400万HMPV感染,60多万人住院治疗,16000多人死亡,也就是死亡率在千分之1左右。这个数据实际上也不低,仍然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
全人类的健康是一个共同体,既然美国已经出现了远高出往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那么我国在未来出现类似疫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作为老百姓应该如何做?及时就医,科学应对。尽管没有特效药,但是对于病毒性传染病的对症治疗也是很有价值和必要的,只要帮助人体撑过病毒突袭的最初阶段,动员起来的人体免疫力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灭掉病毒。
国内出现偏肺病毒感染相关阅读:
南京疾控发布最新提醒
六月高考、中考来临
气温逐渐升高
又逢江南梅雨季节
天气潮湿闷热
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
易引发和传播各类传染病
南京疾控发布健康提醒
加强对新冠病毒感染、霍乱
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防范
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是XBB系列变异株。它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BA.5或BF.7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但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XBB变异株与早期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近期,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二次感染比例有所增加。同时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全国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XBB变异株)进行趋势预测,预测第二波疫情将于6月底达到高峰,所以仍需要注意规范佩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防范可能的疫情高峰的冲击。
01
个人日常防护
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前往医院就医,就医时建议佩戴N95口罩。
02
加强疫苗接种
未感染人群、未完成免疫程序的人群、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应积极接种相关新冠疫苗。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引发传播,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水样便等为特点,严重的可引起休克、酸中毒等。每年的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
01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避免饮用生水或进食生冷食物;家用碗筷等餐具应定期消毒杀菌;贮存或加工食物时,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02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手部卫生,做到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正确洗手,用流动水至少洗20秒,正确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03
增强自身免疫力
改善生活习惯,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南方地区以春夏(4~6月)为主高峰,秋冬季节(10~11月)为次高峰,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该病好发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3岁以内更为常见,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01
注意手卫生
这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02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等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03
平时注意清洁消毒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04
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及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05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满6月龄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近期需要关注的疾病
人偏肺病毒感染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近期在美国普遍流行,该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潜伏期在3~5天。
临床表现以咳嗽、流涕、充血和喉咙痛的上呼吸感染症状和喘息、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缺氧的下呼吸感染症状为主,更常见的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会导致细支气管炎、急性哮喘发作、哮吼和肺炎。
HMPV发现于2001年,全年可发,但暴发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初次感染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为千分之一左右。
因此,HMPV感染不是一种新发传染病,需要关注,但没必要恐慌;建议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今
日
天
气
据南京市气象台
今天全市阴有阵雨或雷雨
雨量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
偏东风4到5级阵风6级
有雷雨时短时阵风7到8级
今天最高气温: 南部地区23℃到24℃
其它地区21℃到22℃
明晨最低气温: 17℃到18℃
综合:南京气象、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Live南京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