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浦东周浦“小上海”步行街吗?端午节,这条街又热闹起来了。人流涌动,粽叶飘香,艾草、菖蒲青青,手工香袋琳琅满目,清竹幽幽,沪剧声声……
图说:小上海端午民俗活动在周浦镇举行。主办方供图
你去过周浦镇周欣社区中心的姚雨港吗?端午节,这条河道也沸腾起来了。河道边鼓声震天,舞龙舞狮上下翻飞;河面上12支社区参赛队逐浪奋进,龙舟赛角逐正酣。
(资料图片)
据悉,这次丰富多彩的小上海端午民俗活动是由周浦镇人民政府主办,周欣社区中心、周浦镇城镇运行管理办公室、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周浦镇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周浦新闻学会、周浦企业文化促进会共同承办或协办的。
龙舟赛奏响“水上交响乐”
当赛龙舟号令响起,12支参赛队伍铆足劲、奋楫击水。划水声、加油助威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乘风破浪的“水上交响乐”……姚渔港河岸水清、河畅、景美,端午时节在这里赛龙舟,充分展示了周浦镇河道治理成效和澧溪水韵文化。
在傅雷图书馆南广场的儿童民俗活动也热闹非凡。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有的忙着做纽扣粘贴画、有的拼搭龙舟接力比赛、有的玩投壶游戏、还有的在端午市集摆摊义卖……
据悉,从2005年春节的大年初一起,周浦镇在“小上海”步行街创办的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至今已有18个年头。不少濒临失传的民俗传统文化得以在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上传承,不少民间艺人在这里焕发光彩。就从端午文化来说,这里的包粽子队伍曾来到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店,表演包周浦乡土粽的技艺,那天还诞生了上海第一只大粽——重达3000多克的周浦箩蒲粽。
陈军贤供图
包箩蒲粽话五谷丰登
一拨又一拨游客纷纷来到包粽摊前,只见步行街两边的长桌上分别摆放着一叠叠青绿绿的刚从清清小河边采摘来的芦叶,一股股浓浓的清香味扑面而来。摊位上的新鲜菖蒲青翠欲滴,十多位乡村老妈妈着一色青蓝色的土布服饰,腰系自制的香袋,在摊位前包着各式乡土粽;展台上展示着刚包好的三角粽、桑蚕粽、扎粽、小脚粽、迷你粽等品种……许多游客光看觉得还不够瘾,禁不住上前,饶有兴趣地跟老妈妈学着包粽子。
自2005年端午节起,沈寅芳、沈桂芳、朱惠君等10多位老妈妈坚持18年参与包粽子做香袋活动,她们有50多年的包粽经验,包粽的技艺堪称一流。朱平云和从市区动迁来周浦的余爱琴包的小脚粽小巧别致,朱平云动情地说:“粽子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要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刻,大妈们正在包类似魔方块似的粽子,让许多游客直呼“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其中一位大妈沈桂芳介绍,“这叫箩蒲粽。箩蒲是旧时农家用来装稻谷等粮食的竹编器具。如今,包箩蒲粽象征着新时代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步行街的另一头,明清时期原汁原味的清音班正在行街表演。十多位老伯伯吹奏的笛子、二胡等各种乐器上挂着鲜丽夺目的彩饰,加上他们娴熟的演奏技法,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他们来自周浦镇红桥村,年龄最大的80多岁,小的也已60多岁了。该清音班是百年前傅姓家族代代流传下来的。今年84岁的退休教师傅水昌,已是第四代掌门人了。
来自沈西村的施华鑫是一个长期活跃在乡村的编织能手。20年前,他就开始用端午节前夕的嫩绿芦苇叶编织蚂蚱,练就了一手好本领。这次他还芦叶编织了不少新品。那悄悄游动的青蛇、翩翩起舞的蝴蝶、含笑盛开的玫瑰花,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陈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