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脚部的外层皮肤频繁受到摩擦,且长时间承受压力的时,鸡眼就出来了。鸡眼的学名叫肉刺,由于皮损边界清楚,大小如针头或蚕豆,颜色呈淡黄或深黄色,周围有透明的淡黄色环,形如鸡眼,所以有了这一形象的名字。
按照硬度的不同,鸡眼又分为硬鸡眼和软鸡眼。硬鸡眼通常长在脚趾关节与鞋子经常发生摩擦的部位,形状比较小,质地比较硬。软鸡眼通常长在相互挤压的相邻两个脚趾趾间,形状比较大,质地比较软,会凸出皮肤表面。
容易长鸡眼的人,一种是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走路的人,一种是长时间站立和走路的人,还有就是超强度运动的运动员、肥胖者和糖尿病人。
鸡眼挖了还会再长吗?
鸡眼总是“长了又挖,挖了又长”,估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
鸡眼病变基底部位有一个生长点,能不断产生角化组织。通俗地说,就像脚底的皮肤长了一个钉子,一旦脚底受到压力,深部的骨膜和周围的软组织就会受到 *** ,导致每走一步都会钻心的疼痛,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要想根治鸡眼不能靠蛮力来挖,你挖掉鸡眼之后,受损的皮肤表面依然会与容易沾染细菌的袜子、鞋子接触,会加重感染,导致难以治愈。因此去除鸡眼要讲究 ***
科学解决鸡眼的 ***
其实,鸡眼不是什么大毛病,治疗鸡眼的 *** 有很多,如外用鸡眼贴、鸡眼软膏等腐蚀剂、用中药泡脚、切除或二氧化碳激光灼烧等。最常见的去除鸡眼的 *** 是“温水敷+鸡眼膏/贴布+手术”。
首先,用温水浸泡长鸡眼的脚5-8分钟,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接着取一张鸡眼膏贴,24小时后撕下。最后,用一把无菌的手术刀将鸡眼处已经软化的角质层割掉,动作要轻,以免割伤皮肤,引起出血。
此外,在治疗鸡眼期间,尽量穿柔软舒适的鞋,可以在垫一块较厚的鞋垫,然后找到鸡眼相对着的地方,剪一个鸡眼大小的小洞,让鸡眼“腾空”,以减轻对鸡眼的压迫和摩擦。
注意:鸡眼切勿和跖疣混淆
有的人以为自己长了鸡眼,到药店买了专门治疗鸡眼的药,没想到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就要考虑到长得可能不是鸡眼,而是跖疣。
鸡眼和跖疣,由于长得很像,常常会让人混淆。鸡眼和跖疣更大的区别,是鸡眼不具有传染性,跖疣则是病毒疣的一种,通过微小的皮肤破损自身接种传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长了“鸡眼”,却不见好转,反而加重的原因。其实长得不是鸡眼,而是跖疣。
辨别鸡眼和跖疣的 *** :
一是看部位,鸡眼一般长在脚部与鞋子摩擦的地方,比如足底、趾间、小趾外侧等,而跖疣可能长在脚的任何地方;
二是看数量,鸡眼通常只会长一两个,最多三个,如果脚上同时有三四处皮损,则很有可能是跖疣;
三是看形态,鸡眼只有米粒或黄豆大小,外表呈淡黄色,表面光滑,中间没有黑点。跖疣比鸡眼大,表面粗糙无纹,中间凹陷,有黑点。
如果平常穿的鞋子挤脚,或者因为体重、职业等原因导致足部长期受到压迫,就很容易长鸡眼。虽然长鸡眼不是什么大事,但也会影响心情和生活。因此,我们平时也要多关注自己的脚部,学会保护脚部,避免其受到伤害。
更重要的一点是,去除鸡眼一定要科学,不要听信民间偏方,也不要随便找个路边摊挖鸡眼,小心造成脚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