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谁?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什么特殊意义?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发布:2022-07-12 16:12:19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严复。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什么特殊意义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线条流畅,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夕知识分子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他是抱着对改造旧社会的热切期望设计北京大学校徽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枚校徽中窥见“五四”前夜的时代风潮,它成为大时代的一个小注脚。

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一篇短文《我观北大》,他称赞“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并坚信“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这几乎可以看成是鲁迅对北大校徽的文字注解。

据说,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这枚著名的“哭脸校徽”一度成为北大的标志,一直沿用到1949年。北大校徽引领了一股圆形校徽的风潮,在陈强的藏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大学、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朝阳大学等都设计了圆形校徽,校徽连接细链与搭扣,可以别在衣服的扣眼中,非常别致。

“在民国,校徽有着身份证般的社会意义,因此校徽被列入社会规范之中,因此无论从造型、材质还是佩戴规则都相当讲究。民国校徽如今已经成为收藏热点,一方面跟物以稀为贵有关,更多的原因在于它具备的民国特质,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民国学校教授治校,崇尚个性与独立,校徽也因此体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参差多态。”陈强表示,民国校徽是他最钟爱的藏品,淘到一枚会欣喜若狂。

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各高校纷纷转战大后方,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各个高校学生佩戴校徽一律改为倒三角形制,于是,出现了大量三角形校徽,有专家解读三角形校徽的涵义,认为其中包含着‘智、仁、勇’的寓意。在陈强收集的三角形民国校徽中,最为珍贵的一枚是西南联大的校徽,上面是简洁的“联大”两字,倒三角又被等分成3个三角形,寓意为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让人不禁追忆战火烽烟中,联大三校师生背井离乡,流亡万里,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8年中,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其中毕业2500多人,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

建国后的高校校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校徽的形态告别了民国时期的盾形、圆形、三角形的多元形态,基本上以长条形为主,字体大多用政要名人书法,其中大气磅礴的“毛体”成为一道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